我之前理解有IR-CUT的就是红外摄像机,这个观点对吗
请大师们指点 枪机也可带双滤光片切换:) IR-cut只是日夜转换的一种方式,是机械双滤光片切换。跟红外摄像机没有直接的联系。红外摄像机,一般就是机器本身带着红外辅助光源的 我也不是很清楚啊 只能说有IR-CUT的摄像机晚上肯定是能感红外的,是不是红外摄像机的话,你看看外观带不带红外灯就知道了. 说得好,我同意看来大家在论坛上学到的东西不多阿,还是引用论坛上的帖子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吧,R2 先生曾经有一篇文章专门讲滤光片的,呵呵,好文章我都收藏了,大家一起来分享:
关于滤光片的知识如下:滤光片,正确名称叫”光学低通滤波器” (OLPF)! 啊!不就是片破玻璃片嘛! 且听我道来:
滤光片的功用:1.滤除红外线. 2.修整进来的光线
滤除红外线:
彩色CCD也可感应红外线,就是因为会感应红外线,会导致D.S.P无法算出正确颜色,, 因此须加一片滤光片,把光线中红外线部份隔开,所以只有彩色CCD需要装滤光片,黑白就不用了.
修整进光:
因为CCD上是一颗颗的感光体(CELL)构成,最好光线是直射进来,但为了怕干扰到邻近感光体,就需要对光线加以修整,因此那片滤光片不是玻璃,而是石英片,利用石英的物理偏光特性,把进来的光线,保留直射部份,反射掉斜射部份,避免去影响旁边的感光点.
了解了基本功能,再谈谈怎样做到.
1滤除红外线:
可用镀膜方式及蓝玻璃,镀膜分真空镀膜及化学镀膜方式,化学镀膜是将石英片浸入溶剂中加以电镀,成本低但镀膜厚度不平均且容易脱落,真空镀膜是用真空蒸镀法,镀膜均匀且不易脱落,但成本高.以上我们称IR Coating , 目地在滤除红外线, 另外还要加上所谓的AR-Coating 的镀膜,目地是增加透光率,因为光线在透过不同介质时(比如从空气进入石英片),会产生部分的折射及反射,加上AR-Coating 后,滤光片可达到98-99%的穿透率,否则只有90-95的穿透率,这对CCD的感光度当然有影响.
另外是用蓝玻璃,蓝玻璃是用”吸收”的方式过滤红外线,而IR-Coating是用反射的方式滤掉红外线,但反射光容易造成干扰,如果只考虑滤除红外线,蓝玻璃是比较好的选择 . 但上文说玻璃无法修整光线,因此就有一片蓝玻璃加一片石英片的所谓”两片式”滤光片.其中蓝玻璃用来滤红外线,而石英片修整光线用,因此石英片上只需做AR-Coating就行了.
2.修整光线:
上文说到, 利用石英的物理偏光特性,把进来的光线,保留直射部份,反射掉斜射部份,但只能对一个方向修整,通常摄像机只考虑到水平分辨率,因此只对光线做水平修整,因此在贴滤光片时方向要对,不可弄反了.那如果垂直光线也要修整的话怎办?很简单,就黏两片,把其中一片转90度就行了,因此就有这种也叫”两片式”的滤光片,一片用在水平修整,一片用在垂直修整,其中一片再做IR-Coating 来滤红外线.
那更高级的呢?就是两片石英中间夹片蓝玻璃,那就各项优点就有了,这种”三片式常见于日本进口机.
说了那么多,还是没什么概念的话,可做个小测试,道具很简单---一条领带,而且是又细又密横纹会发亮的那种,一片石英式的因为在垂直面上没修整,摄像机照着它就会产生花花的一片色干扰,两片式就不会了,如果横纹领带没色干扰反而是直纹领带有,哈哈!滤光片贴反了.
还有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访问来宾,有的带交叉斜纹的领带,摄像机照起来也是花花一片,不是摄像机烂,一台得十几万!而是滤光片只有两片,只能对水平及垂直面修整,遇到45度角的密斜纹就没辄了,除非再加两片对左45度及右45度做修整,这样迭那么多片就变千层糕了. 因此,电视台主播决不会带斜纹领带上镜头,各位万一有机会上电视可得要记得!
再说些有关知识:
l 石英片整光效果是物理方式的,要配合CCD上感光点而变,因此理论上不同CCD厂牌及不同画素还有N制P制,石英片厚度都不同,但现在大部分厂家都不管,抓来就用了,谁知道是啥回事.
黏贴方式
1.直接就夹在遮光片上,再锁在CCD上,好处是方便,须注意防尘
2.用UV胶黏,在照紫外线灯,优点是稳固,但须在无尘室或无尘箱中弄,如果不管那么多就硬干了……那我也没办法.
4.用双面胶带,一黏就好了,这个最方便又省钱,但常常一段时间后就掉下来了,尤其是被太阳晒久了,被客户骂事小,万一出到国外就麻烦了..
好了,做个总结:
从成本上讨论:
最便宜的: 找个玻璃镀个膜, 一两块就搞定了,便宜就好,品质就不管了
稍有良心的: 就用块蓝玻璃吧
有点良心的: 就用一片石英吧,什么石英?再说吧!
算是有良心的:单片石英,正规厂出的晶振级石英,非工业级石英
有良心的: 二片式,但只有高解析机种,420线的,算了吧!
三片式的: 不多见了! 又一篇,这可是我在网上拿金币下的,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,多多支持我啊,看我多无私阿,其实坛子里面有很多高手,我一直很钦佩,也一直在偷偷的学:
说起滤光片,看似在摄像机里,是非常小而很多人感觉无足轻重的东西;过去大部分的工厂,包括我们自己,一提到红外效果的提高,都只有往CCD改进,镜头改善,红外灯电路板方面的增加优化,而小小滤光片,自然会在轻视之列;
双滤光片技术最早始行于台湾,对于这些行业前辈我们始终抱着尊敬的态度来学习与借鉴;最早的是利用马达式的切换方法,后来又进换到电磁式的切换法,但到底双滤光片仍至多滤光片的原理哪里呢,许多人或者不知所以然;
我们都知道,自然界存在着各种波长的光线,通过折射人眼能看到不同颜色的光线,这就是光线的波长不同所导致的。其实还有许多光线是人眼看不到的,人眼识别光线的波长范围在320nm-760nm之间,超过760nm的光线人眼就无法见到,比如红外光等。随着科学的进步,人类发明了摄像机,理论上讲摄像机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波长的光线,但在摄像机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由于各种光线的参杂,摄像机看到的物体反映在监视器上与人眼直接看到的就变样了。如人眼看到绿色,通过摄像机则变成蓝色,产生彩色失真
过去,为解决色彩失真问题,一般在CCD前贴有一低通滤片,该滤片阻碍了红外光的进出,故白天彩色不失真,但夜间却没有了夜视功能。于是有人引用了双峰值高的单滤光片,夜晚有夜视功能,但这种单滤光片,其优点虽然是成本低廉,但由于要兼顾白天与晚上的波长吸引,开放的波长频率过大,晚上虽然可以吸引到红外灯,但白天,由于自然光线中含有较多的红外成份,当其进入CCD后会干扰色彩还原,比如绿色植物变得灰白,红色衣服变成灰绿色等等(有阳光室外环境尤其明显)。而且为了白天的效果不致于难以接收,滤光片的波开不能完全适应晚上,在夜间由于双峰滤光片的过滤作用,使CCD不能充分利用所有光线,红外摄像机其低照性能难以令人满意。
有部分工厂,包括我们现在致力于推出的双滤光片技术,即IRCUT双滤光片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双峰滤光片日夜不能兼顾而产生问题。能够让普通日夜型摄象机晚上和白天分别使用不能的滤光片工作;IRCUT双滤光片由一个红外截止滤光片和一个全光谱光学玻璃构成,他通过一块电路控制板和切换器,当白天的光线充分时,电路控制板驱使切换器中切换到红外截止滤光片工作,CCD还原出真实彩色,当夜间光线不足时,红外截止滤光片自动移开,全光谱光学玻璃开始工作,,能够感应晚上红外灯的辅光,使CCD充分利用到所有光线,从而大大提高了红外摄像机的低照性能,整个画面清晰自然;
双滤光片技术的应用,对于晚上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,但双滤光片现在由于技术由于各种因素,也存在着质量差别很多的,并非所有工厂的双滤光片的产品都成熟而有效果,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一)切换器的精细程度要讲究,切换器越精细,其寿命和切换成功率就越高,故障率就是越低;
二)是在于切换器电路板的工作设计,越是轻巧的设计,越容易能减少摩擦,减少电流干扰;
三)是在于滤光片技术,普通工厂使用简单很薄的常见的二片滤光片;这容易导至白天过滤不完全,晚上切换回来易产生焦点偏移;比较成熟的工厂一般使用厚而清彻的三片滤光片,在晚上与白天切换过程中,纠正焦点偏移导致的图像模糊现象;至于三滤光片技术如何原理使用;限于篇幅,在此不多述
四)选择切换器时要注意,选择切换时强而有力,切换很顺利;而市场上的切换器普遍切换时不够力量,在侧翻或者有时会产生切换困难或者只切换一半的故障
五)滤光片的质量就更不用提了,存在关千差万别,记得选择滤光效果好,但又穿透性更强的滤光片,相差可能也就几元钱,对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;
此外,与双滤光片技术相匹配的CCD,也经常无缝调整处理;与双滤光片达到完美的结合;不致于在切换过程中,使CCD色彩产生干扰;最大化的与这项技术保持统一;
产品的效果,特别是红外,与多种因素有关,以前大家只知道与镜头红外灯,以及电路板设计,也机板息息相关,想不到,小小的滤光片居然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,比起用低照度的方案来改善晚上效果,用滤光片性价比更为合算;
不赞成,是不是红外要看有没有红外灯,不知道这样理解正确没? 谢谢无私奉献的同行,感激涕零
页:
[1]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