' }5 n) z$ m# v1 O [6 \0 v3 o5 M% }2 |
【探讨的问题】:质疑感应雷防护:“防雷器必须接地,不接地就不能防雷”的传统宣传观点;. U$ `( ^/ Y. j9 @
Eie1992观点:防感应雷,接地没有用,还有害,接地是“瞎指挥”。
& C; n) v, M3 R
. }9 ]$ u0 ]* h0 l1 V1 B/ h' a我在132楼说了:雷电感应,也就是雷电干扰,本质上就是导体上耦合的电动势,他可以等效成一个“交流信号源”(干扰源),这和带电云层上的单极性电荷,性质完全是两回事。带电云层电荷可以通过避雷针导入地下,是因为云层和地面避雷针之间形成有强大的静电场,云层电荷在电场的推动下,经空气电离通道和避雷针接地导体,顺利的流入大地。模仿这个原理,进行想象推理,就说雷电感应也可以通过接地线导入地下,合理么?感应电动势怎么流动?动力是什么?这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问题。所以我说:
; ?# m+ h+ ]3 U, m首先要把“信号线缆上的浪涌(雷电感应)”,信号性质搞清楚,再谈接地又是怎么把它引入地下的。
7 v1 w Y" j6 f( S: R
5 o9 f( p. E. `& b7 J. Q/ X专业防雷说:必须接地才能泄放雷电流---当视频线缆当中有一个过电压产生时不会凭空消失,才用大地中和的方式,所谓的必须“接地”这里可以理解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接地体,二是大地,就是一个回路一样,从SPD的观点出发的-必须接地才能泄放雷电流--接“地”时指接地体,只有通过接地体才可以把电荷泄放到大地。---毋庸置疑7 X" f6 E- t1 V4 t; l. E. w' O
% B8 Y: A7 d' Y; }不是毋庸置疑,该质疑的就是这一概念错误。(图在下面)6 B/ \8 y: e6 O" Y6 L" ^
: Z; {" k$ U# R; n2 W( W
我用图解来分析这个质疑点:9 u6 a8 L& z3 l7 V' t
系统主机接地,前端摄像机分两种情况:与大地绝缘和通过立杆接地。* D9 M a2 ~. d; w2 s7 w1 l( F
A)视频线AB上,有雷电感应电动势Uo;这是由与视频线平行的雷电感应交变电场分量激励产生的;只有与视频线平行的水平极化分量,才能在水平走向的视频线上产生感应电动势;它分布在整个AB导体全部长度上。. Y1 u8 H/ e1 \/ g* q# r$ q
B)立杆接地情况下:除视频线AB上有雷电感应电动势Uo外,垂直接地线(或立柱)上也产生感应电动势Ud;这是由与接地线平行的雷电感应交变电场分量激励产生的——垂直极化分量激励的;例如避雷针接闪巨大的放电电流产生的垂直极化交变电磁场,周围垂直导体上,都会产生感应电动势,这就是Ud;- o+ Q, y5 h3 a+ M0 R V
C)Uo和Ud性质是高频电磁感应“电压”,需要用电磁场的概念来理解。这对部分人来说会感到很奇怪,例如:从电路的概念看,你把“电压”Uo两端用导线“短路”,就可以把电压短路为0了,但是从高频电磁感应“场”的概念来看,在AB之间加一根“短路导线”,实质是加大“接收天线的面积”,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更大了。同样,摄像机端接地线上的雷电感应电动势Ud,也是无法短路消失,更无法引入地下“中和”没有了的。1 `9 [8 W1 \( |. p
B)前面我说过:防雷器接地,不仅不能把雷电感应导入地下,反而会加大感应电动势,因为接地线变成了“接收天线”,会使雷电感应加大;这里可以看到:前端摄像机不接地,只有视频线接收的感应电动势Uo,有了接地线,是“Uo+Ud”;0 {; J) x3 Z; @
( j' v; l5 B/ h【基本论点】% c" \4 L- ?) p; B& \ G
1)前端摄像机立杆避雷针化接地,会引入雷电反击电压和地电位环路电压——这是双杀手设计;6 g3 ]3 s$ h ?% E) k
2)前端摄像机如果立杆接地(上端不按避雷针),对雷电感应来说,立杆也是接收天线,会加大感应电动势,也会引入地电位环路电压这个杀手,也是系统防雷设计的严重错误。 D4 Z! h2 l$ z3 o4 J6 s
3)对雷电感应来说,防雷器接地没用,且有害;9 F" i8 r% y$ }6 x
4)目前广泛流行的“防雷器必须接地,不解地就不能防雷”,和所谓“防雷器有用”的说法,来源于广泛误导的错误系统防雷设计:立杆避雷针化设计和制造系统多点接地,从而错误的把“雷电反击电压”和“地电位环路”引入了安防系统,再用浪涌保护器或防雷器接地,来抵御这两个杀手。这叫引狼入室,再用麻杆打狼。这就是为什么系统装了防雷,还反复被雷击,反复烧毁设备的根本原因。
% h; R' v& z/ q+ \ D5 V5)本贴本意,是揭示所谓专业防雷错误的防雷设计,提醒安防系统的设计:防雷不轻信,接地要小心。
1 M/ n7 p U6 d, D) i* e; @" b+ b! ?7 A! D+ e$ K8 F
6 j/ [5 v- j" q4 C+ x
/ D. Q6 N& ?9 I[ 本帖最后由 eie1992 于 2010-9-30 11:10 编辑 ] |